耗资2200多亿,历时3年多,京沪高铁于6月30日正式通车,实现千里京沪一日还。但不到半个月,三次故障连发,上千乘客在封闭的车厢里被“汗蒸”。前往青岛的姚先生不解地问,开通了十几天,雨大停车,打雷停车,今天天气不错,怎么还停车啊? 四天之内
三起事故
■7月10日,刚刚运营的京沪高铁经历了一次考验。京沪高铁G151次列车行驶至山东境内时,因雷击导致故障断电,停车两个多小时,并致使其后的京沪高铁19趟列车晚点。
■两天后的7月12日11时,京沪高铁在宿州附近因供电设备故障,致使铁路上海虹桥站30多趟京沪高铁列车晚点。
■7月13日,由上海虹桥开往北京南站的G114次列车,运行至常州北站突发故障,列车无法正常运行。受故障影响,G114次列车预计17时到达北京南站,晚点2小时30分。上午10时许故障发生后,铁路部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启用热备车底,12时30分组织旅客换乘继续运行。
高铁项目规划工程师:
京沪高铁没过磨合期
刚刚运营的京沪高铁,缘何故障频频?曾参与铁道部高铁项目规划的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为记者详细解释了京沪高铁可能出现的故障。
王梦恕说,因为高铁运营所要求的各项精度很高,所以难以避免会发生一些问题,但保证其安全可靠性,始终是排在首位的。
10日的雷雨,着实考验了京沪高铁。
据王梦恕介绍,柔性的接触网,最易受到外力的影响发生位移,在设计时,虽然已经充分估计到了这个情况,但运行中还是首先在这方面暴露出了问题。王梦恕说,高铁接触网设计时考虑的最大承受风力是8级,但10日的风力达到了9级,超过了设计预期。
“在高铁的整个系统中,接触网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王梦恕说。接触网是京沪高铁的牵引供电系统,在高铁上运行的列车,利用列车顶部伸出的“受电弓”,从铁路上方架设的接触网上取得高压电流,从而获得持续充足的动力。
“10日的大风导致高压接触网发生了位移,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行驶,就难以保障受电弓接触到高压线,很可能会碰到卡紧高压线的绝缘体。”王梦恕说。考虑到这种情况,列车只好停下来,进行检查维护。
“京沪高铁刚刚运行,还没过磨合期。”王梦恕说,这样的长度和速度,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我们是第一个,需要一些时间来提高期稳定运行的技术和经验。
(据《经济观察报》)
时评:高铁仅有速度还不够
京沪高铁的开通,着实让全国媒体兴奋了一回,“安全、舒适、环保”,“工程质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一切让人憧憬。从此,我们无须掠过天空,只要在地上奔跑,仅用四五个小时便能在京沪间穿梭。这美妙的感受迅速催生了一批“铁丝”高铁“粉丝”。一时间,“高铁”成了热词。
我们有理由自豪。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将高速铁路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财政投入、建设用地、技术创新、经营环境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中国成为了世界高速铁路发展最快的国家,甚至连西方人都评价“中国真的是领先世界”。
然而,自6月20日正式运营以来,京沪高铁中途停车事故陆续出现。旅客在闷热断电的车厢内焦灼不安。这令人们对乘坐高铁添了几分不安与责怨。
票务也闹心。刚刚新鲜体验了只需动动手指、甚至不用纸制车票便能轻松购票、刷身份证登车的快感,一些旅行计划有变的旅客便开始叫苦不迭:买票容易退票难,哪怕提前数日退票,仍然要支付高达20%的退票费;而在网上或在自动售票机上购票的乘客,还非得到始发地车站,手持身份证和银行卡才能退票,否则,一分钱都拿不回来……
看来,对于拿到了运营里程世界第一的中国高铁而言,仅有速度远远不够,还得扪心自问:异常天气的应急预案是否足够充分?应对突发情况的技术设施是否足够安全完善?
我们可以在短期内让火车提速,但是,服务意识、保障水准、管理制度的“提速”却未能保持同步。
对公众而言,已在世界领先一步发展的高铁,需要更好地以人为本,在“又好又快”方面成为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