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山西晋中一带崛起一支商贸大军,他们依恃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成功的经营之道,把生意迅速渗入全国乃至伸向海外。他们生意发达的同时,在老家大兴土木,营造宅院。他们虽富可敌国,但又不失古人儒雅之风,所建豪宅如乔家大院、王家大院、曹家大院、渠家大院等,皆为中国民居建筑中的精品,现各大院均为山西的著名旅游景点,王家大院更以她的规模气势和建筑艺术吸引着各地的游客趋之若鹜。
王家大院 山西的紫禁城
王家大院是山西最大的一座保存完好的建筑群,距太原140公里,从太原开车沿大运高速公路朝西安、运城方向行驶约2小时,灵石口下高速,便可看到王家大院巨大的广告牌静静地伫立在路边,迎接着八方来客。
山西灵石县,据传因隋文帝巡游恰有陨石落地而得名。王家大院在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静升镇北山坡,下高速公路走2公里看见黄土高坡上高耸雄伟的堡墙,向人们昭示着王家曾经的辉煌。王家大院依山而建,既可登高望远,享受负阴抱阳;又能隐身山林,背风排涝,占尽地利之优。如今只开发高家崖、红门堡和孝义祠。
站在王家大院宽敞的停车场,仰望雄伟的门楼,680多年前的官商宅院就这样近在咫尺,想像着当年富甲一方的王家是何等荣耀。在静升村“九沟八堡十八巷”中,至少有“五沟六堡五巷”(占地达25万平方米以上)属于王家;宽敞的大门前车水马龙,达官显贵进进出出……王家因此也被后人称为山西的紫禁城。
王家的气势
王家大院的四面各开一个堡门,东堡门位于主院前大通道的东端,是王家大院的主门,高高的门楼石雕匾额上刻有“寅宾”二字,意为东方之神敬导日出。门前的雄狮身佩绶带,象征好事不断;雌狮抚护着小狮子,象征子孙昌盛。
我们从东堡门进去,一路爬坡来到高家崖。高家崖的宅子是清朝嘉庆年间由王家17世王汝聪和王汝成兄弟二人在外先经商后做官时,将银钱寄回介休票号,由管家用其利息,从嘉庆元年起,历时16年方才修建完成的,是王氏家族最后修建的一处不规则城堡式串联住宅群 ,有敦厚宅和凝瑞居两处宅院。
敦厚宅是哥哥王汝聪的宅院。敦厚宅门楼雄伟高大,门楼对面“狮子滚绣球”大型砖雕影壁,是王家最有气势的砖雕之一。在古汉语中“狮”、“嗣”谐音,故有子嗣兴旺之寓意,大狮小狮比喻太师少师,彩带表示好事不断,绣球上的钱纹又有富贵之意。狮子为兽中之王,可威服百兽,镇宅避邪,这可是权威势力的象征。
王家的居所
高家崖建筑群两主院均为三进式四合院。第一进院是主人会客的场所,正厅接待贵客,下厅接待普通客人,东西配殿住账房先生和管家。第二进院是主人的寝院,也是生活的地方,正房住老爷夫人,东西配殿住子女,东长西幼。一楼住儿子和媳妇,二楼住小姐,即所谓的闺房。
王家的小姐在13岁以前是和老爷夫人一起居住, 一满13岁就得上闺房,直到出阁时方能下得楼来。登上13级台阶(我想也是取女孩一到13岁就得上绣楼之意吧)就来到二楼闺房,房间面积并不大,有三个小房间:一间为小姐的卧室,一间大概是储物室,另一间宽敞些的是客厅,房间中央放一架古筝。想着古时年幼的小女孩在长达两年或更多的时间里,日日站在窗前看着自己的兄弟们在楼下开心地玩耍,而自己却只能在这个小天地里度过每一天,想想自己13岁前幸福的时光,也只有抚琴排遣心中的落寞了。
高家崖建筑群占地19572平方米,35座院落有房间342间,中间三路为主院,西面两路为桂馨书院和花院,花院南屋花窖内有秘密暗道与各户相连,以备应急,东面为厨房。这些院落妙就妙在既成整体,又相对独立,前后左右院门竟达65道之多,令人如入迷宫。值得一提的是王家的厨院,厨院有“内三外四”七道门,3个院,把全院的人分隔成上、中、下三个等级,不同等级的人走不同的门,在不同的院中就餐。用餐时主人在后院楼上,高等佣人在中院,一般佣人在前院,体现了严格的封建等级观念。
王家的发家史
第三进院的正窑顶上为子乔阁和祭祖堂,是供奉祖先之地。子乔阁里供着王氏始祖 王子乔。王子乔,名晋,字子乔,周灵王的太子。自幼聪慧,15岁参与口事,因忠言直谏被周灵王贬为太原王。遂在太原生息繁衍,渐成巨族,后又分支散布四方,王子乔即被尊为王氏始祖。我是王氏后裔,当然得拜拜我的老祖先了,恭恭敬敬上前磕了三个响头。
在祭祖堂里供的是王家始祖王实、王谦和、王谦受。王实,字诚斋,元仁宗皇庆年间( 1312--1313年)由汾河峡谷间沟营村(今灵石县富家滩镇沟峪滩村)迁入静升村,种地并兼营豆腐生意。全靠勤劳俭朴、节衣缩食艰苦度日。到了第十四世王谦受、王谦让、王谦和、王正居、王谦美兄弟五人,才开始王家新的一页。他们兄弟五位一体,或聚或散,有雄图也有壮为──谦受、谦和外出闯荡,在山西、蒙古、河北、山东等地贩卖盐粮、绸缎、骡马等,谦让、正居留守家园,经营土地,扩展家业。据说谦受、谦和兄弟俩听到朝廷在陕西平叛,急需军马粮草等物品,兄弟俩便以经营牲畜的优势,向平阳府献马24匹,由此受命,得以为清军筹集军马粮草。借得官威,凡事顺利,官商联手之益由此深悟——“贾有厚利,儒位更高;儒贾结合,政道畅通”。从此,王家就千方百计向官场靠拢,有的读书入仕,有的异途捐保,渐渐成为“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的一大望族,扬名京畿。这也是王家祭祖堂里供着王谦和、王谦受的原因吧。
王家的家风
从祭祖堂下来,便到了王汝成的宅院——凝瑞居的里院。王汝成官居三品,因此这里的石雕、木刻、砖雕比敦厚宅更加繁复精彩,俯首抬头满眼皆是精美的三雕艺术品。屋檐、斗拱、窗棂、帘架等木雕彩绘朴素无华;照壁、吻兽、础石、神龛、墙基石、过门石、扶手等处的石雕生动传神、内涵丰富,个个有寓意,件件是精品;还有那随处可见的匠心独具的匾额、楹联、题词等置于建筑的内外,难怪专家称王家是“中国民间故宫”。尤其是那东西厢房两幅被游人摸得发亮的石雕,西边一幅是“汉江革行佣供母”,东边一幅是“唐夫人乳姑奉亲”,都是取材于二十四孝故事,刻在墙上时刻教育、警世子孙后人要孝敬老人。
王家的教育
据清光绪年统计,在长达近700年的时间里,王氏家族在“学而优则仕”的影响下,通过科考、捐考、荫袭等途径,被授封各种大夫达101人,其中二品3人、三品7人、四品44人、五品47人。
王家大院东堡院里用作读书讲学、养性修身用的书院和花院约占有1/4 ,环境清静幽雅,文化气息浓厚。桂馨书院为王家的高级书斋,在封建科举制度下,王家人在这里奋发读书,期盼金榜题名。养正书塾则是凝瑞居小少爷的启蒙书房,院门的门框是由4块青石浮雕组成的岁寒三友图,是大院最有价值的一处石雕。青石雕的竹子取意于“竹到青云更虚心和年年高、节节高”的期盼。门框上方雕有喜鹊登梅,下方是寿石盘根,寓意“门前千竿竹,家藏万卷书”,和书塾的功用呼应,体现了王家对教育的重视,寄托着王家人对儿孙金榜题名的期待。
关于这个精美的门框,还有一个故事。据说前几年一香港商人来此游览,惊叹之余,向当时住在书塾内的老太太提出愿以一部红旗车交换该院门上这副精美的石雕,甚至花更多的钱。可是这位老人却一口拒绝,坚持钱再多也不卖。我想那位商人在尴尬之际,也悟到了世界上还有用钱买不到的东西。
王家的影响
高家崖的两主院均为三进式四合院,每院除都有高高的祭祖堂和两厢的绣楼外,还有各自的厨院、塾院,并有共同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院内有院,门里套门,行走其中恍如进入迷宫一般。现在,高家崖各院厅堂及居室内,陈列有静升王氏家族历代流传下来的大量家什物品,其中不乏珍品、孤品。在高家崖一展室内就有一幅据说是中国最早的地图,清政府跑马测量后绘制的战略地图,当时清朝疆土达1400余万平方公里,世上仅发现此一幅。还陈列有东阁大学士刘墉、内阁大学士翁方纲等一批高官以及书画家傅山、唐伯虎、郑板桥为王家题写过匾额、楹联、字画等,可见王家在当时社会的影响。
王家的建筑
走出高家崖的西堡门,过一座约50米的石桥,就到了王家大院的红门堡。红门堡是一处十分规则的城堡式封闭型住宅群,这里的建筑相比高家崖较古朴粗犷,接近明代风格。也许是因为他建于乾隆早期,比高家崖早100多年的缘故吧。红门堡建筑群的总体布局,隐一个“王”字在内,又附会着龙的造型。 进堡门后,我们先来到南北向的主街上。主街人称“龙鳞街”,长133米,宽3.6米是用河漂石铺成的,南低北高,主干道不仅是惟一通道,还担负着泄洪功能,它把宅院分成了东西两部分。东西方向又有三条巷,这一条纵向的街和三条横巷,正好组成了一个大的“王”字。根据风水的说法,红门堡是一条“卧龙”,主街是龙身,巷是龙爪,铺街的河漂石是龙鳞,街北的老槐树是龙尾,堡门是龙头,东西两口水井是龙眼。这样的造型与高家崖“凤”的造型合起来,称之为“龙凤呈祥”。王家的建筑是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与风水理论完美结合的写照,布局独特,文化内涵丰富。
红门堡依功能区分为面积不同、风格各异的88座院落,依地势的不同有的前院后园,有的前园后院;有的富丽堂皇,有的曲幽小巧;砖雕、木雕、石雕“三雕”点缀其中,令人移步换景,目不暇接。院落有的古朴粗犷,有的纤细繁密,数量之大、工艺之精、品质之高在北方民居中十分罕见,她不仅完满地具备了“实用、坚固、美观”的建筑三要素,更重要的是从文化内涵到规模气势,从地势选择到内部结构设计,都体现出了一种磅礴大气和匠心独运,故王家又有“华夏民居第一宅”之称。现在有许多院落都有古董商在经营生意,游大院的同时,再寻一些宝贝带回去留做纪念,也别有一番乐趣。
王家的善举
从主街一直北行,就可以爬上那高高的堡墙。雄伟坚固的堡墙围红门堡一周,站在堡墙上俯视王家大院的全貌,不禁惊叹它的壮观,也只有站在这里,才能领略到王家大院的气势,同时也会生出许多感慨来:王家大院穿越680多年,这么长的时间、这么庞大的院落为何会保存得如此之好。
据说,王氏家族有不少善举,不仅关怀本族中的鳏寡孤独者,而且对村里有难前来相求的人,无不鼎力相助,遇到灾荒年景还开仓赈粮。王家还热心公益,修庙、办义学、修会馆、架桥铺路、修水利。王家的这些善举在当地老百姓中世代相传,有口皆碑。因此在“文革”破“四旧”期间,善良的居民们为了保护院内的建筑,可谓是用尽了办法,他们有的将影壁、屏风、院墙上的石雕用泥盖住,写上毛主席语录;有的干脆将门前的石狮子用泥封死,抹成土墩子……我们今天能够欣赏到这样美轮美奂的建筑、这样精美的三雕艺术,应当感谢的是他们。
一天转下来,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王家那无处不在的“三雕”。一个雕刻,一个故事。看着雕刻,听着故事,时光仿佛倒流,思绪再次翩跹:在这偌大的大院,曾演绎了怎样一段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