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26公里长的新修柏油马路依山环水,在湿地公园的版图上画出了一个优美圆润的项圈;透过薄雾隔湖相望,一排排白墙青瓦、雕梁画阁的三、两层小楼房古色古香,在青山绿水的陪衬下,如诗如画,尽显汉唐风韵,好一个“梦里水乡”。
作为目前华中地区唯一保存较为完好的亚高山泥炭藓沼泽类湿地,大九湖湿地资源的保护、恢复和科学利用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2005年,林区党委、政府审时度势、超前谋划,做出“先建国家湿地公园,再申报进入国家重要湿地目录”的决策,拉开大九湖湿地保护与恢复及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工作的序幕。
2006年,国家林业局批准成立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2007年3月,神农架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正式成立。和上世纪建立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静态保护到“一草一木都不允许动”不同,恢复性保护和科学利用一开始就同步实施。
从这时起,大九湖又经历了一次“革命”:大面积的蔬菜种植地被停耕、以退田还湖为主要内容的系列生态恢复工程相继实施。
2008年6月到2010年5月,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全面展开:标志性工程——湿地公园主大门、控制性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涉水工程、生态移民搬迁、湿地科研监测综合楼和职工宿舍及相关附属工程、大九湖集镇供水和“三纵两横”路网建设及路灯安装、“七线”下地综合管沟、环湖公路26公里改造、生态修复绿化等一系列工程建设相继实施,总投资近5000万元。
这次“革命”,使大九湖在新时代的高位上走上了一条科学保护、科学发展的道路。
菜地重新回到水下,八十年代初“鱼跃鸟翔、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原生态湿地景观在5000亩湿地重现,吸引众多游客体验、感受高山湿地之美;碧波荡漾的坪阡库区和大九湖湿地景区,三次大规模成功放流的300多万尾高山冷水鱼,在让周围失地群众享受免费垂钓乐趣的同时,演绎着“从‘山民’变‘渔夫’”的故事;改造后的九湖集镇,分别命名为九湖大道、龙门路、兴唐路、薛刚路、鸾英路的“两横三纵”五条街道,使“薛刚反唐”不仅仅是传说;环湖公路上,来来往往的外地车辆里,游客尽情把“九湖放歌”传唱,大九湖——人间天堂、令人神往的地方……
湿地景观的恢复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带动大九湖旅游业蓬勃发展。招商引资的四星级宾馆落户大九湖;农家饭庄、农家旅店由最初的两、三户发展到60多家,旺季平均月收入大多在万元以上;直接和间接参与旅游服务人数超过500人,旅游日接待能力由原来不足200人提升到700人以上。农民靠种地的饭碗丢了,但超过半数的农民从事旅游及相关产业,人均年收入从2005年的2000多元增加到2009年的4000多元。
晨曦中,早起的老人赶着牛群,踏着露珠沿着碧波荡漾的湖边放牧,悠闲自在,任凭老黄狗在身边撒欢;阳光下,精力充沛的年轻人带着渔具,划着小船在倒映着蓝天白云的湖面垂钓;暮色里,明亮的太阳能路灯下,人们三三两两在步游道上信步……
大九湖,华丽转身的“湿地城”,正以她独特的魅力无声展示着神农架保护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