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景区旅游线路住宿酒店机票交通食全食美旅游资讯旅游常识数码摄影社区
在线预订

热门文章
当前位置:主页 > 旅游资讯 > 港澳台国外.. >
 
1
1
塔图尔 开启开放时代中法旅游的女人
塔图尔 开启开放时代中法旅游的女人
来源::时代周报    发布时间:2013-04-19 19:27   浏览次数:

  帕特丽西娅·塔图尔(中)是“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引领法国人到中国旅游的领军人物,左边为法国驻中国大使白林。
 

  帕特丽西娅·塔图尔(Patricia Tartour)有个很多中国人都不会念的名字,但一旦知道她的履历,中国人就都会立刻对她产生兴趣:她是中国“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批引领法国游客到访中国的人。4月的中法文化之春中,帕特丽西娅的“法中之家”也在北京开始推广自己的新项目:为中国游客定制高端的旅游服务。
 

  1975年,帕特丽西娅还是个学生,就在“文革”结束之前获得了罕见的中国旅游机会。此后她开始带更多的法国人到中国。今年起,她着手开展中国人到法国出境游的业务。“有一件事挺好奇,所有中国游客在吃饭前,第一件事是拍照。” 帕特丽西娅说。
 

  1975年,到中国前先读毛语录

  1975年,帕特丽西娅正在大学里读历史,加入了当时法国民间一个叫“中法民间文化协会”的组织。因为在中国还没对外开放的年代,国外关于中国的信息极为有限,如果想了解中国,只能通过民间的这种协会进行。
 

  这一年,协会有机会可以组织民间人士去中国旅游,帕特丽西娅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还成为了这群人的领队。 “那个年代,中国没有对外开放。当时对法国人来讲,这个国家有太多的限制、有太多的秘密,反而引起了好奇心。我们才敢来、才会想来。当我知道有这个机会能来的时候,完全没有犹豫,立刻就来了。”她说。
 

  帕特丽西娅巨大的好奇心还跟自己的专业有关。她是学习历史的,在那个年代,她对毛泽东思想好奇,对中国的文化历史也感兴趣。
 

  一行12个人,听起来似乎是很困难的旅行,好在安排了四个内地导游,所以真的踏入了中国也就顺利了。他们无法从法国直飞中国,必须从香港入境,拖着箱子跨过香港和内地的分界线。
 

  “特别惊讶的是,到了口岸的时候,英国的国旗在那边,中国的国旗在这边,他们4个导游站在中国领土这边,每人举了一本红色的毛泽东语录。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到中国的第一件事情也就是先读毛语录。”
 

  1975年的这趟旅行和很多出国旅游都不一样。他们在中国更多的是集体参观:“看中国那个年代的生活,看拖拉机的工厂,那个时候外国人过来旅游,很少能真正接触到中国的传统文化。”
 

  游客们没有选择、没有计划。只有“导游带我们去干嘛就干嘛”,永远都不知道下一站是什么。浪漫的法国人甚至对这种旅游很受用:“像买彩票一样,每天大家都会问,你们今天有什么活动,我们有没有。啊,你们去西安了,我们没有。因为没有人知道下一站是什么。”
 

  不过帕特丽西娅觉得自己是最幸运的一个:“我一来中国就住在北京饭店,这是当时最好的饭店,之后我还有机会去了西安,能够看到兵马俑,当时西安还没有建博物馆,只是一些简单的兵马俑在地上。之后我又去了杭州,真幸运。”
 

  最能体现真正中国传统文化的也许是吃饭。刚到内地,他们就去吃了广东餐馆,“吃得特别好。”帕特丽西娅说:“这是我第一次吃到正宗的中餐,在法国的时候,所谓的中餐,其实都是越南的中餐或者是柬埔寨的中餐。”
 

  帕特丽西娅第一次来到中国的时候,对中国生活状态的理解是:“我有感觉,可能他们的生活不容易。”
 

  只能让外国人坐“公共汽车”

  第一次的中国旅行影响了帕特丽西娅以后的人生,她对中国更感兴趣,决定要投身中法文化事业,还要带着法国人来中国进行文化旅游。
 

  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让境外游客过来旅游并不容易。法中之家的一位员工举例:“咱们的旅游设施很贫乏,单说酒店,北京当时只有北京饭店、友谊宾馆、前门饭店、还有民族饭店、就这几个饭店可以入住外国人,其他都不行,所以说一旦国际客人进来以后,这几个饭店马上就填满了。所以说,当时要有团进来,第一个挠头的就是预定酒店,不够嘛。”
 

  另一个困难的地方是汽车:“当时的旅游汽车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产的那种大的车,看上去就是公共汽车,上去两排座,中间有个过道,客人就坐在那车里头,只要一发动,谁在里头说话都听不见。”70年代末,法国游客就是坐着这种“公共汽车”,游览了长城、定陵、颐和园。到了1982年左右,中国才有好一点的广汽日野供外国游客旅游用。
 

  旅游业的环境在变化,法国人对中国的认知也在变化。帕特丽西娅说:“70年代的时候,中国人有些背离了自己的文化背景,抛弃了自己的文化,因为那是"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法国人发现,中国人还是很尊重自己的中国文化的,包括中文、包括中国的饮食文化,这还是一个很不错的转变。”
 

  但是帕特丽西娅一贯很喜欢中国:“七八十年代,有时候法国人对中国的不理解,我甚至会很生气地给别人纠正。我还是很维护中国的。不过有时候,毕竟两国的文化理解有一定差距。”
 

  基于此,帕特丽西娅希望自己不仅做的是旅游,而是文化交流。1988年,帕特丽西娅在北京举办了一个名为 “拯救威尼斯,修复长城”的活动。法国画家阿蛮(Arman)在活动上拿着两把提琴,先“哐哐”几下砸碎,再在破碎的木板上刷上黏性的油彩,用碎片组合成艺术作品,就地拍卖,拍卖金额分拨给威尼斯和长城。
 

  1991年,帕特丽西娅在巴黎开办了一个专门的文化旅游机构,MAISON DE LA CHINE,就是法中之家。她对法中之家的定义不仅仅是旅游,而是“爱中国的人了解是中国文化的地方”:我们对传统的文化和现代的中国文化都感兴趣,提供展览,设置了茶馆。
 

  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办展览:“由于中国文化与欧洲文化的差异,让法国人一下子全面了解中国是很不容易的。我们会定期举办中国艺术家的展览,通过邀请很多中国的艺术家到法国来介绍他们的作品,从侧面让法国人能够越来越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
 

  中国游客太“善变”

  从今年开始,帕特丽西娅着手把中国游客带到法国去旅游。这个项目的启动理由是“中国发展得很快”,中国人的旅游需求开始变化。
 

  “我一开始并不认为,这种需求很快会出现。没想到社会发展这么快,现在我们真的可以提供文化旅游给中国人。”帕特丽西娅说。
 

  帕特丽西娅不想做简单的旅行团,现在中国人的高品质旅游需求和她的设想是一致的:“现在更多的中国人选择是个人出游,不是像以前一样跟团走,简单地走些景点和路线。个性化的出境游发展得特别快,中国人对旅游的要求越来越高,出境游的时候,他们希望体验国外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去享受一些更高品质的生活和旅行方式。”
 

  帕特丽西娅现在提供的旅游项目更多的像是“生活方式服务”:根据重要艺术节安排旅游时段,如威尼斯双年展、巴黎国际当代艺术展;体验当地老式住宅、体验当地烹饪和生活艺术;到了法国之后给游客提供历史、设计、历史指导,甚至有一项是“与法国国王的末代世孙奥尔良王子共度皇家假日”。
 

  媒体上曾经有过不少对“中国游客出境游不文明”的批评,帕特丽西娅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游客:“我接触的都是比较高尚的、有身份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中国游客。他们都不是第一次出国,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所以我没有接触过那种不文明旅游的新情况。”
 

  不过她觉得唯一有点不好的是中国游客太“善变”:“我们经常遇到的就是,中国游客会在最后一刻,就想把所有的计划全换掉,他们经常会变主意,这对我来讲,有时候会有点难做。”
 

  “有一件事其实挺好奇,”帕特丽西娅说:“现在中国人,特别是游客,只要到了餐厅,吃饭之前,第一件事全是拍照。”也许这也是某种“中法文化差异”。



  关于畅游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2015 畅游旅行网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Tripmart 版权所有 © 2008-2015 Tripmart.cn.   京ICP备1500768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