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因上个月的强震,目前还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是,距离重灾区、海地首都太子港以北仅96公里的拉巴迪海滩,至今却陆续接待了超过1.5万名前来寻欢作乐的游客。此举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其实,发展灾区旅游业向来是恢复经济、进行灾后重建的重要手段,但是尺度如何拿捏才合适,不妨看看近年一些著名的“灾难旅游”项目…
停靠在拉巴迪海滩上的豪华游轮
新闻事件
灾后3天恢复豪华游
豪华游轮公司“皇家加勒比”在地震后3天就恢复到海地的航行,引发一场道德争议。
批评者说:“我无法想象自己在沙滩上晒太阳、戏水、享受烧烤大餐和畅饮鸡尾酒时,不远处的街上正堆满尸体,惊愕的生还者在寻找食物和水。”
但是,公司却辩驳,继续送游客到拉巴迪可让当地小贩与港口工人维持生计,为海地经济作出贡献。公司也借着载客之便,协助运送救灾物资到海地,并捐出拉巴迪航线的收入与额外200万美元来赈灾。
“皇家加勒比”公司CEO亚当·戈德斯坦称,很容易就做出了恢复航线的决定,因为拉巴迪并未在地震中受损,而且海地政府仍欢迎游轮到来。公司在海地的负责人玛瑞斯·凯达尔说,游轮经济目前是“海地北部唯一正在进行的商业行为”。
目前,大约有200人为拉巴迪港口工作,当游轮到来时,数百名小贩也可以在码头及附近做生意。拉巴迪有海滩、高空飞索以及其他活动向游客开放,都是由“皇家加勒比”公司向海地政府租借来的。
公共关系专家认为,“皇家加勒比”公司的失误在于,不应该把旅游商业和人道主义行为混在一起,公司的品牌会因此受损。
海地地震灾民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各方声音
道德问题难以回避
以下是这场争论中的一些主要观点和意见。
20岁的海地人詹姆森·查里特博正在拉巴迪码头上举着牌子招揽生意。他指了指不远处的游轮说:“没有这个,我们连饭都吃不上。”他说,每到游轮来访,他就能赚15美元。
53岁的卡罗尔·迈尔斯正享受着拉巴迪的海滩美景,但她并非游轮乘客。卡罗尔来自美国新泽西州,是一名护士,此前她在附近的Milo镇医院里照看地震伤者,整整忙了一周。现在她正在接受减压治疗,因为几小时后她就要回国了。
“想想发生过的事情,在这里待着让我有种负罪感,”坐在一把蓝色的沙滩椅上,卡罗尔说,“但是,人们需要工作,需要糊口。”
梅丽莎·巴库斯是美国纽约市的一名教师,曾多次乘游轮旅行,和她一样的许多资深游客正在网上为拉巴迪航线进行激烈的争吵。
“我非常确定,去拉巴迪旅游是不道德的,96公里外有人还在承受痛苦呢,”梅丽莎在接受采访时说,“难道因为我们有钱,就可以在他们的海滩上游玩吗?”
梅丽莎建议“皇家加勒比”公司照常支付拉巴迪港口费用,但不在那里停泊,这样可以让当地工人有钱糊口的同时,还能回家协助灾后重建。
海地旅游部长帕特里克·德拉图尔说,“皇家加勒比”公司继续运营航线的行为是“勇敢的”,对海地的重建非常重要。“我们为他们的行为喝彩,同时我们认为,媒体对他们的批评不仅不公平,还传达了一个信息,即对海地灾后整体状况缺乏了解。”
地震中坍塌的海地总统府
局外观点
争议暴露社会缺陷
道德反思普遍不足
哈佛大学道德和公共政策教授亚瑟·安普鲍姆说,目前对“海地游”的批评反映出人们的道德敏感受到了地域接近性的干扰,同时也反映出道德反思的不足。“不管你在多米尼加(海地邻国)还是在夏威夷度假,海地人都在经受痛苦。遗憾的是,(由拉巴迪引发的)道德假设无法对在(夏威夷)怀基基海滩上度假的人产生同等影响。”
凭借旅游恢复元气
事实上,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等重大灾难发生后,当地政府的灾后复苏重要策略之一,便是吸引游客前来。一些地方甚至设立灾难博物馆,在悼念罹难者与加强防灾教育的同时,也开创出新的旅游资源。
人们到灾区旅游的原因包括了为罹难者哀悼、满足好奇心、学习、探险等等。但是,一些游客在灾后不久涌到灾区,对眼前惨状指指点点,甚至兴奋地到处拍照的做法,让灾民感到非常难受。有媒体批评说,一般在灾区重建工作上了轨道后,游客与媒体往往就会对灾区失去兴趣,让顿时失去援助的灾民更难受。
游客经过世贸游客中心内的纪念墙。“9·11”国家纪念馆定于“9·11”事件10周年的时候开幕。
新闻事件
美国“9·11”事件:忆逝者抚伤痕
美国纽约于2001年9月11日发生震惊全球的恐怖袭击事件后,被恐怖分子劫机撞毁的世界贸易中心遗址很快就成了热门观光景点。
2006年9月,遗址旁的悼念世贸游客中心开放了,里头展示的“9·11”影像与展品每年吸引超过33万名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参观。
“9·11”创伤中心由“9·11”受害家庭组成的非盈利组织设立,这里的志愿导游也由死难者家属或当时参与救援的人担当,好让游客更了解夺走2981人性命的“9·11”事件给美国人带来的创伤与他们勇敢克服悲痛的心路历程。
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城市重生
2005年8月29日,美国南部海岸地区遭受卡特里娜飓风袭击,狂风暴雨与随之出现的暴洪至少造成1836人死亡。当时超过80%市区被淹没的新奥尔良市,如今成了好奇游客游览的景点。
美国许多旅行社都有所谓的“卡特里娜游”,专门带游客参观飓风所造成的破坏与了解当地重建的情况。
纪念飓风遇难者的卡特里娜纪念碑于2006年开幕。新奥尔良第九区今年也将建一座卡特里娜博物馆,让游客了解未曾公开过的飓风受害者故事。
博物馆主席约瑟夫·贝里说:“这将是把第九区重新推到地图上的引擎。游客会到这里了解这座城市的重生,就如每年都会有数以千计的人到旧金山的地震博物馆与芝加哥大火博物馆。”
印度洋海啸:博物馆也是避难所
印度尼西亚班达亚齐海啸博物馆内部。
印度尼西亚耗资670万美元打造的海啸博物馆去年2月在重灾区亚齐省首府班达亚齐开幕。
游客可以在这里看到罹难者的照片、了解生还者的故事,还能通过地震电子模拟系统,学习地震与海啸的知识。
印尼政府说,这座博物馆是灾后重建的重要部分,除了悼念在2004年12月26日南亚大海啸中丧命的23万名罹难者,博物馆也负起了让后代了解这场海啸的责任。如果不幸再发生海啸,博物馆也将充当紧急避难所。
在同样受海啸重创的泰国,振兴灾区旅游成了推动灾后重建的动力,许多海滩与度假胜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整修好,重新开放。
著名的灾难旅游景点——奥斯维辛集中营
灾区应在何时恢复旅游?
“黑暗旅游”吸引力
来自死亡
针对到灾区旅游引发的争议,旅游作家阿曼达·肯道尔认为,关键在于应该在灾后多久才恢复到灾区的旅游。
以1995年神户大地震为例,在震后基础设施严重损毁的时候,灾区需要的只有协助救灾重建的专家与救援小组,到当地的游客肯定一点忙都帮不上,反而会阻碍重建工作的进展。但如今神户已重建成一个美丽的现代城市,到那里旅游的游客,就不会被当成是来“幸灾乐祸”的了。
阿曼达指出,好奇是人类的天性,游客可以到灾区了解灾民的经历,但千万不应将别人的不幸当“好戏”看,或当自己是他们的救星。
游客不应太快回到灾区,旅游资讯网站“灾难导游”创办人之一马丁·达恩富德也认同这一点。
“灾难旅游是一种窥探——这有点像当高速公路发生连环相撞时,其他司机纷纷减速窥视。我认为,在卡特里娜飓风发生后就立刻到新奥尔良旅游的人,简直是麻木不仁。”
“黑暗旅游”吸引力
来自死亡
除了灾区旅游,到墓地、监狱、战地、屠杀地等地方的旅游也大有市场。学者将这种被灾难与死亡吸引而产生的旅游统称为“黑暗旅游”。
促成游客进行黑暗旅游的原因有很多:
一些人可能对这些景点的历史感兴趣,而想亲眼看到景点与纪念物。如喜欢军事策略的游客,可能会想去美国内战时造成最大伤亡的盖兹堡战役发生地旅游;
一些游客是前来悼念亡者的家属,或是因存活下来而心怀愧疚、前来“赎罪”的生还者;
一些与景点有关联的人则是前来寻找文化身份认同;
当然,还有一些人纯粹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学者指出,人类对死亡与灾难的迷恋,是黑暗旅游的推手。现在医学越来越发达,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一些人较少接触非自然死亡,因此会想去黑暗旅游景点,通过别人的死亡经历,来加强对死亡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