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线预订 |
|
|
|
|
|
热门文章 |
|
|
|
|
|
|
体验“老欧洲”的衣食住行 |
|
|
体验“老欧洲”的衣食住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9-09-22 19:08 浏览次数:次
2009年5-6月,基于中国社科院和荷兰皇家科学院一个交流协议,我到阿姆斯特丹做了两个月的项目研究。
访荷期间,除了应邀到捷克首都布拉格参加一个例行的国际会议外,我用周末休假日游历了维也纳、柏林、汉堡、科隆、不来梅、海牙、巴黎、安特卫普和布鲁塞尔等欧洲城市,饱览古老而又现代的欧洲风情。
走的国家多了,接触了各个层面的社会生活,对欧洲国家人民的衣食住行有了一些深层的了解。总的感觉是:人民基本生活有保障,社会福利覆盖面很广。 虽然说“老欧洲”在衰退,但是欧洲国家和人民的富裕已经有了几个世纪的历史,老家底儿不会那么轻易耗尽。尽管这些年欧洲新自由主义的改革在削减福利,但也没有能够真正伤筋动骨。福利国家已然是一种制度化的现实,几十年来深入人心,难以从根本上动摇。
衣
低调而讲究 棉麻是主流
说到穿衣,我没有做特别的考察,感觉中衣服的价位相差非常大。这一点与国内很相像,什么质量的衣服都有,什么价格的衣服都有,但普通人穿衣,相当便宜。穿名牌的人,好像还没有国内多。买名牌比国内便宜而且没假货,这是肯定的。
从表面上看,欧洲人穿衣还没有中国人时尚,至少没有北京人穿得好。他们的衣着风格很低调,无论是大街上的青年男女,还是公司、研究所和大学的白领,也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还是正式场合的学者官员,衣着基本上是黑、白、灰、米四色,以黑为主。在这一点上,欧洲各国的人都差不多。只是偶然见到一些中老年女士喜欢穿鲜红色的衣服。
但是细究起来,欧洲人的穿着质量非常好。尤其是德国人,基本上都是穿自然织物,棉布的或者亚麻质地的洗水类衣服,很生态,也很挺括。在穿衣以棉麻为主这一点上,欧洲各国的人都差不多,差异只是在自然织物处理质量的高低和做工式样的好坏上。着装的讲究体现在细节上。从欧洲火车一等车厢和普通车厢上走下来的不同人群身上,能一眼就看出衣着质地的明显差异。
欧洲气候温和,绝少有极端天气,夏天不热,冬天也不显得太冷。这是一块受上天眷顾的、特别适宜人类居住的大陆。阿姆斯特丹是北欧气候带,常年不热。我们在那里的5、6月,说是春夏之交,一直很冷,温度总在摄氏10度到20度之间,要盖棉被。最热的时候中午穿一件长袖,一阴天下雨就冷得要穿毛衣,还经常见到许多欧洲人穿着薄皮衣、防寒服等薄冬装。我们没他们那么怕冷,但也不敢穿两件单衣以下。据说7、8月会热一些。但是摄氏26度就算暴热,按规定要放高温假了。我猜想,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气候条件,对夏天服装的需求不高,所以不太容易有五彩缤纷的明丽色调吧。
住
居者有其屋 格局多元化
住的方面,欧洲城市的人特别让人羡慕。光是住房价格10年来基本不涨这一点,就足以让人感叹不已。当然,商业区的房子例外。比如阿姆斯特丹的中国城,因为生意太好,10年前几万欧元可买下的三层楼的房子,现在上涨了二三十倍。
在欧洲,房子是特别能够体现阶级和阶层差别的。不同收入层次的人,居住区和住房质量、住房面积的差别非常鲜明。每个城市都分富人区和穷人区。但是,最让人羡慕的是“居者有其屋”,占人口大多数的普通中间阶层住得体面而舒适。他们居住的公寓或独立住宅的基本设施很好,都有24小时热水管道,居住舒适度和居住条件与我们国内大城市普通家庭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阿姆斯特丹的房东告诉我,他在大学教书多年,纳了不少税。但是在他买房时,国家返还的税收补贴占了购房款的很大一块。
总的来说,西方城市的住房很多元化,但是依稀有规律可循。
首先,观察周边普通荷兰人的居住和生活,感觉这里的福利国家比较平均主义,住大房子的人不多。荷兰人多是住在不大的小房子里,也不知道那么高大的荷兰人是怎么习惯这么小的空间的。但是阿城家家户户都收拾得极其干净美丽,喜欢用几乎落地的大玻璃窗,内里装饰鲜花美器,向外展示,不大有隐私观念,而且似乎很有安全感。
我们住在阿城西南角的阿姆斯特芬镇上。阿姆斯特芬是阿姆斯特丹原来的富人区,环境像公园一样精致秀雅。公寓楼房不多,多是独立的二层小楼。房屋周边环绕小湖泊和水洼,林木高大,水草茂盛,湖水中栖息许多野鸭水鸟,有一种静谧的祥和。各家寓所前的小花园鲜花盛开,设计的造型图案别出心裁,家家不同。最雷人的是我们邻居的花园,里面居然有真人大小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精美雕塑。因为是低地国家,荷兰的植物花卉长得格外任意恣肆,枝条茂密,生机勃勃。
其次,每座欧洲城市都有几个层次不同的居住圈。一般来说,欧洲城市最美的建筑是教堂,最美的风景是河边;而最大教堂及所在地广场,往往是市中心;中心火车站一般也傍着中心广场。这些特征,柏林、布拉格、汉堡、不来梅、巴黎,几无例外。因此,市中心往往是古旧建筑的聚集地,是繁华的旅游区,房价自然不菲。现代商业建筑在市中心或紧靠市中心,白领居住的公寓区多在城市边缘,更富的人则住在有森林的城郊外圈。
以阿姆斯特丹为例,这是一个典型的小国大城,欧洲最著名的风景名胜游览地之一。阿城是海鸥在城里飞的水城,整个老城中心是环绕着一圈一圈的运河建立起来的,可以说一步一景,风光旖旎。越往城中心,建筑越古旧,满目尽是17世纪荷兰称霸世界的年代留下的文明遗产。阿姆斯特丹的中国城正好处于闹市,在中心广场和中心火车站附近,是商业旺地。古老的城区和现代的建筑高度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今天生机盎然的大城阿姆斯特丹。而西边的阿姆斯特芬,现在是中产阶级集中的住宅区。周六周日到周边大森林游玩时,看到大片更富有的人居住的独门独院的大房子。房东告诉我,荷兰真正的富人住在更西边的森林别墅区。王室和商业富豪,则住在莱顿和海牙。
柏林的居住情况也类似阿姆斯特丹。我们在柏林的几天,住在地处柏林之西的中产阶级住宅区。那里人很少,林木遮天,绿草如茵,很安静很美。每家都是花园洋房,院子很大,盛开着许多说不出名字的花。如阿姆斯特丹一样,柏林的西部也是富人区,最富的人住在比我们的房东住宅更靠西边的森林里。小城波茨坦,则是柏林的后花园,像荷兰的海牙。
行
交通立体化 出行真方便
最后要说说欧洲人的“行”即交通了。欧洲城市内和城际间的交通,是让我最为欣赏的方面。我觉得,地面公共交通的状况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涵盖了道路设施和运载工具的现代化、城市的综合管理水平、公共服务的人性化高度和国民的基本素质等等方面。
说到欧洲地面交通的文明程度,姑且不说公共汽车实行火车化准点运行,也不说各国火车公车化,车多且舒适,绝不拥挤,就说它的便捷,特别令人愉快。欧洲的火车四通八达,贯通几乎每一个小镇,密集度非常高。欧洲火车层次很多,有高档的观光车、城际直达的快车、地方火车和国际列车,服务于各种不同需要层次的人群,为所有人的出行都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旅行已经成为当代欧洲人生活方式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快捷的交通功不可没。
此外,欧洲各大城市内的交通也十分便捷,通常由公共巴士、有轨电车(欧洲人称“Tram”)、地铁和轻铁四种交通工具,构成立体式交通系统。交通系统最发达的是柏林。不管住在哪里,便捷的交通工具都能保证你生活在“1小时生活圈”之内。我们所住柏林西边的住宅区,按说地点离市中心很远,但是这里有轻铁也有多路公车,到柏林任何一个景点都很方便而且很快捷。巴黎的地铁也令人称道,它的十几条线路基本密密地覆盖全城,是巴黎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其他城市包括布拉格,立体的网状交通系统都有很高的管理水平。这些城市作为旅游城市,为全世界的观光客提供了方便,也提供了对城市文明的最直观的印象。
当然,高水平的交通服务是要有代价的。与吃、住和穿着相比,欧洲人的“行”是最贵的。且不论国际旅行费用,以各大城市的市内交通费论,都不算便宜。以1小时立体交通为计算单位,阿姆斯特丹约1到2欧不等;布拉格26克朗,不到1个欧;德国和奥地利差不多,都要2个欧以上。法国地铁最贵,不按小时计,一次性就是1.6个欧。当然,各国有不同的月票、周票或天票。德国和奥地利的天票对旅行者很划算,6到7个欧可在一天内无限次乘车。但用人民币算起来,不是一个太小的数。到达旅游点的专车就更贵了,不按小时和路程算,卖点就是你特别想去的景点。
法国在这方面最登峰造极。不仅地铁与各国比票价最贵,而且所有的交通工具都是霸王价。比如,从欧洲其他城市到巴黎,必须坐法国制造的“大力士”火车。好则好矣,价钱也实在太“好”。就算你有欧铁通票,你也得付上几十上百欧的“大力士”订位费,否则到不了巴黎。又如,你想去巴黎郊区的凡尔赛宫,对不起,留下买路钱。巴黎地铁车票不能用,另外付几个欧专线往返。去了,还是觉得值,因为此景只有巴黎有。于是,你就被宰得“痛,并快乐着”。
当然,欧洲交通,包括飞机和火车有许多优惠价,但不是一般外来旅游者能享受的,主要是面对欧洲人自身。29欧、19欧的国际列车特价天天有,可惜你在短时间内很难研究透并成功预订上。欧洲各国交通对自己人,尤其是老人和青少年很照顾。学生的火车票一律半票,而且是二等车的半票,并不局限于回家或假期,鼓励青少年出外游历。而针对欧陆以外人的欧铁通票,只许购买高价的一等车。阿姆斯特丹65岁以上的老人乘公车半价。其他城市估计也差不多。
欧洲交通费、尤其是旅游交通费的高价位让我感触良深。交通费是旅游费中最重的一头。我们在阿姆斯特丹每天上下班的交通费,基本与饭钱差不多。城外和国际出行就更不用说了。可是,欧洲人在交通上收费高,其他服务业费用也不低,但是对自己的人民真好。人民基本生活费如此之低,不能说不是一件大好事。一般人,哪能天天在外面旅游,还是吃饭最重要。这种做法体现了一种政治***,底线是保障和满足人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不从百姓的口里抠钱。至于交通,这些明星旅游城市大多挣的是外国人的钱,何乐不为之?本来旅游就是无烟工业。把自己祖先的文化遗产卖出个好价钱,何错之有?
食
基本食品价格低廉
民以食为天。说人民生活首先是吃。在欧洲,人民基本食物花费极少,吃不饱的事是不可能发生的。与住、行和衣着相比,吃饭是花费最少的。每月100-200欧元,足以保证基本食物和营养。也就是说,一个人要维持基本生活,只要不多出门,不在外就餐,花不了几个钱。
在阿姆斯特丹,自己开伙,我经常要到超市采购,对物价自然非常熟悉。在布拉格和柏林,我也有意考察了超市的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品的价格。我特别注意到一个事实,即生活消费品有各种不同质量和不同层次,价格有高有低,但是人民日常生活最基本的食品价格很低,似乎是国家在有重点地控制其基本消费品价格。查过超市购物的小票,才发现果不其然,低价食品都是免税的。
以阿姆斯特丹的物价计,只要是西方人的基本食品,价格都极为低廉。牛奶、面包、食油、奶酪、早餐谷物、洋葱、土豆、西红柿、鸡蛋、鸡、巧克力和巧克力酱,都是低价食品。其中,牛奶、面包、食油、奶酪、早餐谷物,绝对价格甚至低于国内。海鱼是中端食品,绝对价格并不比国内高多少。最不可思议的是巧克力产品的价格。1公斤瓶装的巧克力酱,只卖1.5个欧元。250克盒装的比利时贝壳巧克力,价格也差不多。
还有,如果会在报纸上找降价商品,比较几个超市的价格,那么可用更低的价格买到更便宜的食物。这些都是我的房东经常注意的信息。比如,C1000超市经常有几毛钱1公斤的生菜,土豆和洋葱往往1个多欧元能买2.5公斤;Lide超市经常能买到便宜的巧克力和巧克力酱。房东夫妇曾在周六、日带我去附近的超市或每周一次的大集贸市场去采购,日常生活方面给了我不少指点。
布拉格生活指数要比阿姆斯特丹和柏林低。2007年尚未成为申根国家之前,物价更便宜。2008年加入申根协议之后,物价明显涨了一个层次。不过同类巧克力的价格却相差无几。柏林的Lide超市,蔬菜肉类价格普遍略高于阿姆斯特丹,但是基本生活消费品还是维持着相对低的价位。而布拉格的Tesco,价位更低于阿姆斯特丹。
报纸上报道了当前经济危机下柏林一记者做的一个生活试验,即体验10欧元一周的生活。这真是极而言之,有炒作之嫌。福利国家的最低保障线也不可能让一个人一周只有10欧元的生活费。即便如此,10欧元一周的生活,牛奶面包是绝对够吃的,肯定沦落不到“食不果腹”、“饥寒交迫”的境地。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在今天的欧洲已经是“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了。一个让国民一周只吃10欧元的政府,在欧洲是一天也混不下去的,早让选民“用脚投票”赶下台了。
在外就餐在欧洲也有各种层次。快餐不贵,到处都有麦当劳、肯德基、德国香肠和土耳其烤肉,几个欧就可以吃饱。尤其是土耳其烤肉,几年之内已经在德国本土打败了德国香肠,占领了欧洲快餐市场的半壁江山。但是,正餐不便宜,一人份最少也要八九欧,一般都要在十几欧以上。特色餐馆、大餐就不在我的考察范围之内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