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摘自《像史学家一样逛北京》,窦欣平摄)
首都北京是全国乃至全球旅游者为之青睐的著名旅游城市之一。这是一座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城市,在现代化的建筑掩映之中,体现着50万年人类活动史、3000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的众多名胜古迹熠熠生辉,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旅游者们。
北京旅游首选皇城名胜古迹
当旅游成为人们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项重要选择时,很多人都会为旅游目的地的选择煞费苦心;确定下旅游目的地的城市以后,究竟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有效地游览完这座城市最具代表性的景观,也成为人们纠结的问题。
对于北京,究竟该怎样选择游览对象,则更是一件有学问的事情。事实上,北京是一座极具包容性的城市,不仅拥有大量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还有值得参观的许多现代化建筑景观,如鸟巢、国家大剧院等。但是,这座城市最具代表性的人文内涵则是它的皇城文化。在有限的时间内游览北京,选择体现皇城文化的名胜古迹作为必游景点是一个上佳的选择。只有游览了体现北京皇城文化的名胜古迹,我们才真正意义上游览过了北京。正如北京大学现代出版研究所所长肖东发教授为《像史学家一样逛北京》一书撰写的推荐语所说:“古都北京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内涵深邃,举世无双,是展示中华传统文化最有代表性的立体博物馆,像史学家一样逛北京,可以了解景观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作者还有许多独到见解启发你的思考。”
天坛(摘自《像史学家一样逛北京》,窦欣平摄)
不过,游览蕴藏历史内涵的名胜古迹不同于一般性的景观旅游,走马观花似的参观只是在时间坐标上留下了我们的身影,却不会在记忆空间里留下我们的足迹,可以说,北京是座特殊的古都,只有掌握了名胜古迹背后的历史,才能真正在这里体会到游览的乐趣。由北京燕山出版社新近出版、青年学者窦欣平所著的《像史学家一样逛北京》一书,着眼于帝都北京名胜古迹蕴藏的厚重历史,以游览北京时首选的故宫、北海、景山、颐和园、圆明园、天坛、地坛、雍和宫、国子监、孔庙、香山、十三陵、长城共13处古迹为对象,围绕名胜因皇家而建的特殊性,于细处为游览者勾勒出古迹的发展史,于宏观则构成北京在金、元、明、清时期的都城史,为游览北京的旅游者提供了一个参观北京的深度游读本。
不必读透历史,但要读懂历史
窦欣平对记者说:“面对每天生活的城市,我一直在问自己,你真的熟悉她吗?北京是厚重而博大的,如果不了解她的历史,又怎敢说熟悉?更何况那些在这座城市匆匆而过的游览者们。我希望提供给读者一份最直接、最好看、最有效的北京游深度读本,让他们捕捉住这座城市的精髓。”
北海九龙壁(摘自《像史学家一样逛北京》,窦欣平摄)
这或许就是窦欣平耗费近3年时间查阅典籍、创作《像史学家一样逛北京》一书的初衷。的确,作为封建帝国的首都,北京的建都史已长达800余年,现存的名胜古迹中大多浸染着丰富的皇家历史,吸引着无数来自海内外的参观者。不过,游览北京的名胜古迹,如果不了解它们作为帝都遗韵所蕴藏的厚重历史,那么,游览者的确无法真正体会其中的乐趣。正因如此,人们在游览北京时,早已不满足于走马观花似的参观,而是渴望透过历史感受古迹,这本书正是为参观者提供了这样的选择:带上一本书,像史学家一样逛北京。
“不必读透历史,但要读懂历史。”窦欣平坦言,他并不是北京史专家,但出于对这座城市的热爱,而将北京史作为一个学习的方向。他是一个旅游爱好者,在阅读浩瀚的北京历史典籍时,忽然从旅游者的角度思考了一个问题:建筑不会说话,置身于皇家建筑之中,如何才能透过砖石草木看到历史长河里风云变幻的景象呢?
《像史学家一样逛北京》
作为一个普通旅游者,虽然渴望了解建筑背后的历史,但让他们在旅游之前,针对需要游览的名胜古迹,每一处都要买来一本专著,进而阅读、消化每一处古迹的详细历史,显然是一件不现实的事。如何能投入较少的时间成本却达到理想的旅游效果呢?最好的方式,就是阅读到一本深入浅出的书,不需要将各个古迹的历史讲述得多全面、多系统、多细致、多深入,而是要讲述得具有概括性用几千字的篇幅讲清楚该处古迹最主要的历史脉络;也要具有趣味性选择有趣的故事,用故事去感受历史,了解古迹承载的历史;还要有知识性与普及性看了就能记住,既可以完成历史答卷,也可以成为我们的谈资……于是,《像史学家一样逛北京》就承载着这样的使命问世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9位著名北京史专家、2位资深媒体人审读推荐
《像史学家一样逛北京》一书的责任编辑最初看到书稿时十分惊喜。尽管关于北京旅游的书籍数量众多,但这本书却可以独树一帜,以一个全新的视角观照北京的皇城古迹,同时,改变了以往“专家写得太"专"、外行写得太"浅"的不良状况,无疑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是以北京燕山出版社方与作者一道邀请多位北京史专家、资深媒体人审读书稿,以品质为基础,准备为读者奉献上一本题材新颖、视觉新颖、视觉新鲜、文笔优美、品质过硬的好书,也在首都倡导“北京精神”的过程中为宣传北京献上一份厚礼。
审读工作是细致而严谨的,9位国内著名的北京史专家和2位资深媒体人经过近1年时间审读,作者几次修改完善书稿,终于完成了定稿,呈现于读者面前。细致的审读后,专家学者为《像史学家一样逛北京》撰写的推荐语简明扼要,却又切中要害,无疑为读者提供了一盏阅读的明灯。
颐和园(摘自《像史学家一样逛北京》,窦欣平摄)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北京史专家王道成点评说:本书角度新颖,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把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部帮助广大旅游者了解北京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好书。
北京文博专家吴梦麟点评说:本书以物说史,文笔流畅,富有新意,读来有上历史课之功效,值得推荐。
北京大学现代出版研究所所长肖东发点评说:古都北京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内涵深邃,举世无双,是展示中华传统文化最有代表性的立体博物馆,像史学家一样逛北京,可以了解景观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作者还有许多独到见解启发你的思考。
首都博物馆专家、研究馆员刘高点评说:北京,拥有50万年的人类活动史、3000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以“史”着眼北京、以“史”研究北京、以“史”明了北京,对于这座城市的保护与宣传十分有益。
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善本组组长翁连溪点评说:作者着眼皇城古迹,以“史”命题,用精彩的故事打开了禁锢的思想之窗,将数百年风云变幻的历史深入浅出地提炼为一部简要的导游读本,不仅带领读者游览了北京,还帮助他们了解了北京。
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总监、著名导演张子扬点评说:它是一次徜徉北京都城建筑的杂考,也是一部重温北京皇城往事的读史笔记。对于谜一样的北京,这本书不失是一个揭去神秘面纱的选择,不仅能触摸到这座城市的博大,还能体会一种神游的情怀与乐趣。
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谭烈飞点评说:以时为经,以事为纬,提纲挈领地记录下北京皇城文化背后的历史,将为游览北京的读者提供一份内涵丰富而生动的文本载体。
香山静心斋内景(摘自《像史学家一样逛北京》,窦欣平摄)
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侯兆年点评说:“建筑是石头铸成的历史”,建筑是历史的实物见证。本书着眼于北京特有的皇家建筑与文物古迹,意在反映皇家的历史与文化,构思巧妙,用意隽永,对于了解北京、游览北京十分有益。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历史地理学专家华林甫说:作者以故宫、天坛、颐和园等地标性建筑为角度,介绍了拥有八百余年建都史的北京城市历史演变。其广博的历史知识,独特的分析视角及平实的写作笔调,使得对于不管是生于斯长于斯的“老北京”,还是对这座城市发展感兴趣的游客、读者而言,均可谓“开卷有益”。
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副馆长杨世敏说:辽金时期的北京始以国都的身份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由此开启了辉煌的皇城历史。这本以皇城建筑为核心的读本,抓住了“皇城”文化的精髓,繁简得当、精练而清晰地介绍了历史变迁中的北京城。
新华社高级记者、著名作家张宝瑞点评说:建筑的兴衰实际上就是王朝发展的缩影,如果不了解背后的历史,怎么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从这一点来看,这部书具有工具书的价值,为阅读者提供了关于古迹的系统、简要而又不失文采的历史记录。
再现多少往昔岁月,回首多少历史谜团
无论是故宫还是北海,无论是颐和园还是天坛,无论是十三陵还是长城,书中涉及的13处名胜古迹无不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承载着封建王朝帝王之家的跌宕命运。一本《像史学家一样逛北京》,不仅再现了名胜古迹在历史长河中的繁华与落寞,也回首着一个个悬而未解的历史谜团……
故宫太和门(摘自《像史学家一样逛北京》,窦欣平摄)
一提到皇宫,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北京故宫。故宫是北京城的中心,是明、清两代皇帝的宫殿,也是现存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皇宫建筑群。故宫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在此后五百年的历史中,共有24位皇帝在这里生活和工作,可以说,在封建王朝的最后五百年里,北京都是帝国的中心,而当年的紫禁城便是中心的中心。可以说,紫禁城是几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以当时的社会条件,能建造这样宏伟高大的建筑群,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才能。后世的建筑学家们无不惊叹于紫禁城的设计与建筑,将它看作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也是一个建筑史上的奇迹。这座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皇宫,四面建有高10米的城墙,一条宽52米的护城河环绕整个紫禁城,日夜守护着这座雄伟的皇宫。相传,故宫内共有房间9999间半,其实这只不过是普通人的猜测,1973年,经过专家们的仔细统计,事实上,故宫现有房屋980座,房间共计8704间。
北京西北部的天寿山是明朝皇帝的墓葬所在地,因为这里长眠着明代的13位帝王,所以,天寿山陵墓群被称为“明十三陵”。明十三陵绵延百里,屹立于天寿山的盆地之中,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年)五月修建朱棣的长陵开始,到清政府把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葬入思陵为止,二百三十多年的时光,先后在这里修建了13座皇帝陵墓、7座妃子墓、1座太监墓,共埋葬了13位明朝皇帝、23位皇后、2位太子、30余名妃嫔、1位太监。十三陵陵区周围群山环抱,皇陵均依山而建,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蜿蜒而过,是“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整个陵区山明水秀,景色宜人。天寿山有幸,相伴帝王左右,与他们一起名传千古。
景山虽然不是一座高山,但却因为经历了1644年崇祯皇帝自缢那历史性的一天而变得与众不同。相比于中华五千年的浩瀚历史,一天的时间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就在这一瞬之间却汇聚了太多的往事,乃至于四百多年后的今天,景山依旧为人们所评说。
大清帝国自1644年顺治定都北京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前后共历时268年。与此同时,始建于清王朝康熙年间的圆明园,也见证了这个帝国近两百年的荣辱兴衰,它生于大清王朝的繁华盛世,毁于衰败时期的咸丰末年,这座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家园林与大清帝国的兴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圆明园因清王朝的兴盛而繁荣,也因清王朝的衰败而荒芜。
圆明园(摘自《像史学家一样逛北京》,窦欣平摄)
北京城南,有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的祭祀之所,初名天地坛,历经九帝十朝前后一百一十年天地合祀之礼后,因明朝嘉靖皇帝将天地合祀改为分祀,而将天地坛扩建、改建,并更名为天坛,成为此后帝王们专事祭天的坛庙。五百余年风雨沧桑,作为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好的古代祭祀性坛庙建筑群,天坛承载了天子祭天的历史,因神秘而传奇,吸引着无数来自海内外的观光者慕名而来,透过建筑触摸到一段段真实的历史。
始建于清代的雍和宫绝不是一座一般意义上的寺庙,它的出现前后跨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发展历经王府、行宫、庙宇三个时期,因走出两位皇帝而成为“龙潜福地”,又因被改为喇嘛庙而成为皇家第一寺庙。雍和宫的发展轨迹独一无二,与政治息息相关且又充满神秘色彩,然而,经过岁月的磨砺,许多情境已留于史册,成为了清史中悬而未解的谜团。这座与皇家密不可分的清代宫阙,如今是一处研究清代历史、建筑和宗教的重要文化遗产。正因如此,置身于中,不仅会被它辉煌的皇家园林建筑、神秘的藏传佛教造像以及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所吸引,往昔的政治风景也仿佛重现在眼前,等待人们拂去面纱,去揭开那些未解的历史谜团。
被誉为“人间仙境”的北海,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一座古典皇家园林。这里不仅布局讲究、构思奇巧,具有独特的造园艺术风格,而且,它的历史更与北京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历经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八百余年的风雨沧桑,北京城在书写一部建都史的同时,北海也完成了其自身的发展史。这座皇城御苑的命运充满了神秘色彩,与皇家息息相关,甚至许多设计便出自皇帝之手,然而,集古代园林艺术精华于一园的背后,又会是怎样的传奇呢?
雍和宫
被称为“世界中古七大奇迹”之一的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不仅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自春秋时期开始,长城陆续修建了两千多年,广阔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土地上。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长城的评价:“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长城在文化艺术领域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每一处名胜古迹都有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我们不知道便是一种缺失;如果我们游览北京,看过这些代表着皇城文化的著名的名胜古迹,却依旧不知道它们的历史,那么,这种缺失便会成为人生旅程上的遗憾。带上一本书,《像史学家一样逛北京》,那么,遗憾不再,我们可以一边畅游北京,一边在历史的精彩中徜徉!
据了解,《像史学家一样逛北京》一书于7月30日至8月10日在京东商城图片频道举办预售活动,购买预售新书将获得“北京著名古迹图影录限量版收藏卡”。预计该书将于8月中旬登录各地新华书店及京东、卓越、当当等网络书店。孔夫子旧书网还将推出限量版《像史学家一样逛北京》毛边书供图书收藏家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