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的陵墓墓道。新华社发
考古发掘出土的部分文物。 新华社发
在昨天举行的年度考古学论坛上,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正式公布了2009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备受关注的“河南安阳县西高穴曹魏高陵”榜上有名。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研究员刘庆柱现场指出:“无论从墓葬形制、规模、出土遗物、石碑铭文,还是文献旁证资料,都证明了此墓葬主人非曹操莫属。”
西高穴曹魏高陵被发掘以来,在学术界与社会上引发了激烈的争论,焦点始终围绕着墓主人究竟是不是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曹操。昨天,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潘伟斌特地赶到现场,列举了多方证据来证明此墓主人确为曹操。
从墓葬形制来看,该墓与河北满程西汉中山靖王墓等相一致,同属王一级别;墓葬规模巨大,总长度近60米,砖券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与曹操魏王的身份相称;从地面情况看,该墓未发现封土,也与文献记载曹操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情况相符合。墓内共发现3个个体的人头骨,其中2个女性头骨位于后室,男性头骨位于前室门道处。经鉴定:男性为60岁,与曹操年龄相符。
尽管该墓曾被多次盗掘,但仍出土了一批遗物,据初步统计,可复原的约有250余件,多为礼器、兵器、陶瓷器等,与其遗令中的“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的薄葬要求相符;其中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等铭文的8块同类石牌,更成为至关重要的直接证据。针对相关人士对兵器时代的质疑,潘伟斌说:“三国时期就开始有人用双手戟,《三国志》记载吕布就是曾用此兵器操练。”
至于墓葬时代的判断,曹操生前被汉献帝封为“魏公”,后进爵为“魏王”,死后“谥曰武王”。刘庆柱强调,“魏武帝”是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其父为“武皇帝”,因此出土刻铭石牌符合当时曹操未称“帝”的历史背景。“历史上,邺城一直都是曹操的根据地,其葬在这里,也符合帝王"以国为家"的丧葬惯例。”
专家最终得出结论:根据墓葬的形制与规模、出土遗物、石碑铭文内容及字体、墓主骨骼鉴定,并结合鲁潜墓志和西门豹祠等相互位置以及历史文献记载的魏武帝陵位置,确认该墓是魏武帝曹操的高陵。同时,该墓主曹操去世和入葬的年月清楚,纪年明确,为东汉、魏晋时期墓葬的断代提供了标尺,对全面了解中国丧葬制度演化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专家认为,曹魏时期年代确定的墓葬迄今发现很少。这一时期,无论是都城还是墓葬制度,都开了后世先河,但在已获得的考古资料中,都城资料较多,墓葬资料相对贫乏。西高穴曹魏高陵的发现,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空白,尤其是这一时期高等级墓葬的空白。
日前,曹操墓又发现了3块新的石牌。“不排除以后继续发现新证据的可能,但这些都是补充性的佐证。”刘庆柱说,从目前掌握的证据来看,曹操的墓主人身份是确认无疑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相关考古学家还会继续对这些出土文物进行进一步的测试。
除河南安阳县西高穴曹魏高陵外,入选2009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的还有:江苏张家港市东山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内蒙古赤峰市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山东高青县陈庄村西周遗址,陕西蓝田县五里头北宋吕式家族墓地和江西高安市华林宋元明时期造纸作坊遗址。
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负责人透露,“曹魏高陵”当选2009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是基于其在学术上的重要性,而不是社会的关注度。此次评选更注重学术价值,有些发掘出土的遗物并不精美,也并未引起社会关注,但对学术、历史和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就会被收入。RJ203
今日考古专家
还将聚焦曹操墓
本报讯 (记者刘欢)今天上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公共考古论坛还将“聚焦曹魏高陵”,对连日来专家团的考察结果进行披露。
位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的“曹魏高陵”,2004年以来曾多次被盗。为有效保护,2008年12月,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组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此后,河南省文物局两次通过国家文物局邀请国内相关专家对这些考古发现进行论证。专家从文献记载、墓地位置、墓葬形制、出土器物、人骨鉴定等方面进行论证,判定该墓主人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魏武王曹操。
去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宣布了此项考古成果和专家认定曹操墓的六大依据,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随后,有国学专家和收藏家认为该结论下得“为时尚早”,或对“证据”的真实性表示担心。公众迫切希望了解关于这一墓葬详尽而准确的信息。
本周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家团一行12人赶赴安阳考察了这一备受争议的大墓。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亲自带队,成员中有多位从事汉魏时期考古研究的专家。考察团仔细考察了墓葬的结构和出土遗物,对墓葬的被盗情况,各类随葬品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尤其是成为墓主人身份直接证据的有铭遗物的出土状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今天,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公共考古论坛——“聚焦曹魏高陵”将披露此次考察的结果。